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历史文化渊源颇深。由于一战和二战的缘故,两国人民心中都有着挥之不去的阴影。中国人不喜欢日本人,理由很简单: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那么,日本人仇华之情结又是如何形成的?许多学者曾撰文研究,试图从“中华民族自身劣根性”上找原因,赵炎认为,这固然显得很“谦逊”,却难免有“媚日”之嫌。日本人骨子里的仇华,还是应该从历史文化中去寻找蛛丝马迹,去寻找解决办法,绝非一句“瞧得起”或“瞧不起”所能概括的。 日本民族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你强大、发达、昌盛,他就敬佩、崇拜、学习你,甚至不惜全盘照搬。从公元六世纪开始,日本国的“大化改新”就全面学习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模式,在之后的约300年间,大量的“谴唐使”和东渡的僧侣、学者、工匠、技术人员,把中国的典章制度、儒道思想、佛教文化、生产技术、建筑、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大量传入日本。那个时候的日本人可没有现在这般狂傲,在他们心中,中国是天国,是光荣的国度,是不容亵渎的朝圣之地,这种无比热爱中华上国文明的情结一直延续到了明末清初。 中日两国最早的战争是在倭寇猖獗的时期,虽然倭寇作乱中国沿海并非是日本政府正式对华宣战,但大明朝对倭寇的作战却是十分正规的。倭寇猖獗东南沿海近两百年,一直到戚继光最终彻底消灭倭寇,日本人死于“戚家军”刀下的不下十余万,日本人也无丝毫轻视或仇视中国之心。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朝鲜,明军入朝作战,这是两国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战争,其中就发生过多起日本人钦慕中国的例子。万历二十一年,中日议和,丰臣秀吉接受万历皇帝的册封,虽然他本人并不乐意,但主持议和的小西行长是个文化商人,却基本代表了日本民间和文化界的声音。据《明史-陈璘传》记载,大明水师在陈璘的率领下进入对马海峡,日本海军 望风披靡,“及见璘舟师,惧不敢往来海中。”万历二十七年八月十八日,丰臣秀吉郁郁死去,临死前,他还留下一首辞世歌:“随露珠凋零,随露珠消逝,此即吾身。大阪的往事,宛如梦中之梦”,毫无不可一世之态。也就是说,在日本政界、军界,对中国都存在普遍的敬意和惧意。 满清入关以后,日本对中华宗主认同的这种钦慕心理就开始逐渐消退,并产生了鄙夷和仇视。这种心理形成的根源就是满清推行的“辫发胡服”。 在满清最兴盛的康乾时代,就有不少中国船到长崎,也有一些遭遇风浪的中国船漂到日本的各个地方。当时的日本人明明知道中国汉族人对当时辫发易服很在意,但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就要喜欢在衣服上面做文章,挑开已经渐渐平复的旧时伤疤。原因很简单,因为日本读书人虽然对中华文化有钦慕之意,但是对现实清国的存在却相当蔑视,他们打心眼里对满清有一种敌意。日本文化界认为:“满清太祖皇帝自鞑靼统一华夏,帝中国而制胡服,盖是矣。”“今也,先王礼文冠裳之风悉就扫荡,辫发腥膻之俗已极沦溺。则彼土之风俗尚实之不可问也”。在日本人心中,“因为满族人的入主中原,中国已经荣光失尽。”比如,现在的日本民间还留下不少当年日本人好奇的绘画,绘画中的清国人都是“辫发胡服”,与史书记载中的华夏衣冠和他们想象中的中华人物,已经大不相同。据说,当时的日本人对“辫发胡服”的中国人总会特别仔细地询问,并且用画笔把他们的形象画下来,不仅是猎奇,也借了这种外观的描述,表达一种文化上的轻蔑。乾隆年间,一个叫做关龄修的日本人,拿了日本保存的深衣幅巾及东坡巾,告诉中国人说,这是“我邦上古深衣之式,一以礼经为正。近世以来,或从司马温公、朱文公之说,乃是此物”,还故意问中国人说,你们那里一定也有这样的衣服吧?中国船员仔细看过后,只好尴尬地承认,这是“大明朝秀才之服式。今满清衣冠俱以改制。前朝服式,既不敢留藏,是以我等见于演戏列朝服饰耳”。 日本人的逻辑似乎很是有趣,他们把中国明朝以前的一切都看做是文明的正宗,认为满清的“辫发胡服”是文明的倒退,所以,他们觉得,既然中国现在被满清统治,而满清就是蛮夷,蛮夷奉行的文化,就一定不再是正宗的汉文化,而只有日本才是中华文化的正宗。这种本末倒置的文化思想,着实影响了为数甚多的日本人。一位叫本田四明的日本学者问中国船员,满清的庙堂音乐究竟与古先王之乐有什么差异?中国船员说“此刻祭祀与文王一般”,并引朱熹作证,说朱熹是宋朝大儒,四书的注释都是他写的,清国是尊朱熹的,所以朝廷的乐曲也一定是文王之乐。本田四明却反唇相讥:“不待足下之教。四书集注,不佞初读之,疑礼学非孔子之意。已而广涉诸家,未尝知有谓古之乐犹存焉者矣。盖贵邦今上,由贲(坟)典以新制清乐邪?”尽管中国船员仍然坚持“今清亦读孔孟之书,达周公之礼,新制未之有也”,但是,本田四明还是直截了当地说:“贵帮之俗,剃头发,衣冠异古,此何得谓周公之礼?而新制未有之。足下之言,似有径庭,如何?”日本人特别是日本文化人有了这样的逻辑,中国人再义正词严的反驳大概也是无用。 不光是日本人瞧不起满清,就连朝鲜、越南等满清藩属国也从骨子里蔑视满清朝廷,尤其是朝鲜,表面上,迫于清廷的威势,按期前来“朝贡”,实际上,对清廷充满怨气,背地里把清廷称为“虏朝”,把满清皇帝称为“胡皇”,并坚持使用明王朝的崇祯纪年,一直延续到崇祯二百六十五年。朝鲜人认为,满清统治中国,“华夏已亡”,是以自己以“小中华”自居。由于这种蔑视甚至仇视满清政府的心理的出现,并逐渐开始蔑视和仇视中国人,直接导致了日本侵华野心的滋长。随着满清政府的日渐衰败,日本人胆子也越来越大,磨刀霍霍,甲午海战终于爆发。此后数十年间,中日两国冲突不断,两国人民的对立情绪也与日俱增,仇怨乃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