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写的《曾国藩》在1994、1995两年中红遍一时,成为畅销书。上次一剑同志在贴子里说到“可惜了《曾国藩》”的话题中涉及到一个历史高度问题,我就权作闲聊,与含章老弟、一剑同志等喜欢看这本书的朋友们一起说说。 我自己认为唐浩明的这部小说《曾国藩》并没有占到应有的历史高度上描述那段往事描述曾国藩。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往往会比历史更加容易贴近读者的心理,它内中阐述的某些真知灼见往往就是历史最真实的折射。然而,这些要害之处在小说《曾国藩》中,你是看不到的。 曾国藩身处的年代可以说是“千年未见之变局”。曾国藩本人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小说《曾国藩》中没有力透纸背的东西,湖南人写曾国藩往往就是这样,歌颂和隐含的歌颂太多,而这些歌颂赞美理解往往涂抹了曾国藩更多的油彩而忽略了他本质的东西。 在曾国藩身上,我认为有三点最重要,最值得一书。 第一,曾国藩才是清朝的掘墓人。像满清这样大一统强化集权统治的王朝,外部力量是很难打垮他的,只有内部的离心力才能给他订做棺材板。袁世凯不过是给满清的棺材板钉上最后一根钉子的人,而曾国藩则是这套棺材板的出处——棺材铺的真正老板。 第二,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出力挽救满清的危亡,是文字狱高压下的知识分子高层的集体转型。他们从证伪到合作,从漠视到拥戴,这一过程既是立宪派的鼻祖呼声,也是和平过渡的原始发音。 第三,曾国藩的改良最终逃不过“为政不罪巨室”这一可怕的中国特色的原始法则。曾国藩也好,张居正也罢,他们都是这一法则的挑战者,也都是这一法则的牺牲品。 具体说到曾国藩的为人、用人,可以说曾是中国最后一位试图用道德力量权衡事功力量的跋涉者,但他没有走到尽头,因为也不会有什么尽头,他走到了死胡同里面,也必然是要走进死胡同的。 中国传统政治最重事功,说到底现实的力量掩尽天下人的耳目。所以,曾国藩的衣钵传到了李鸿章那里就是痞子,传到了袁世凯那里就是银子,传到了蒋介石那里就是枪杆子。再以后就地球人都知道了。 所以,我们直到今天还在摸索民主、科学的道路,还在希望从旧有的真正意义上的儒学传统中找回缺失的部分。是不是这次我们就可以走到底呢? 正如毛泽东死前说的那句话:“只有天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