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前几天,正好有机会拜访了几位民进党的人士,包括前主席、数位大老级的前立法委员和一些中层干部。民进党前辈与朋友对该党的选情可以说是一片乐观,三比二被视为理所当然,四比一被看作希望浓厚,五比零被认为很有机会。 选举结果的确不如民进党的预期,“意外”两字恐怕不足以形容这种落差,至少在“席次”的意义上。当然,如果从总得票数高过国民党,台中市大跃进,新北市差距相当幅度的缩小,和南二都的压倒性胜利,民进党在选前的“乐观”被粉碎后,似乎也无须对选后的政治前景“悲观”,未来政局发展的重点还在于两党如何解读自己的成功与失败。 现在,一些亲绿名嘴在电视上说“一颗子弹”影响这次选举很大,比如,苏嘉全本来可以翻盘,苏贞昌、蔡英文可以得更多票。或许,一些蓝营的支持者会不同意这点,我倒觉得,如果民进党人做这样的解读,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因为,“一颗子弹翻盘说”的背后,代表蔡英文、苏贞昌在这次选举中所走的路线(战略)本来是可以取得重大战果的,只是因为偶发事件而失败。所以,未来应该继续坚持这样的战略,或者,像苏贞昌在开票之夜说的,要把这个战略当作“典范”。 无论我们喜不喜欢民进党,必须承认在蔡英文当主席的这两年多来,民进党不但走出败选阴影,不但打破很多人认定的“十多年无翻身之日”,反而重新凝聚,还有所成长,更重要的是,蔡英文某种程度的压制了深绿的牵制,在这次选战中,蔡英文强调选举“不应该是一种对抗,也不应该是一种撕裂”,“台湾的民主必须要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苏贞昌也强调不对立、要超越蓝绿对抗,和当年民进党“割喉割到断”的撕裂战法,有明显的对比。 更重要的是,蔡英文开始尝试提出一些愿景与价值,她在今年初就写道要“回到每一个人从事政治的初衷,找回我们党外时期捍卫台湾主权、为弱势代言、为民主牺牲、为中产阶级谋安定生活的原初政治理念”,“十年政纲”的陆续提出,和这次五都候选人的选战诉求,某种程度上也代表这种努力。 蔡英文的这条路如果走下去,民进党不是没有可能在两岸政策上更务实,不是没有可能渐渐摆脱“对外挑衅中国,对内操弄族群”的旧时代战法。 相反的,如果认为这次选举反映的是北部,尤其是台北市选民结构的僵固不变,民进党没有争取所谓中间选民的可能。那么,很容易得出“放弃现路线,重回对抗激进道路”的结论,这不会是民进党获胜之路,更不会是台湾之福。 国民党会怎么检讨当然是个更大的问题,郝龙斌在胜选后说国民党要检讨自己选战技术的不足,这样的反省实在肤浅。 这不是战术的问题,而是战略的问题。 在这次选战中,国民党先打“两岸开放牌”,再打“经济繁荣牌”,我高度怀疑这两张牌的效果,因为这两张牌能打动的选民本来就是国民党的支持者。同时,民进党如果在两岸问题上日趋务实,“批判民进党锁国”这张牌也必定边际效用递减。如果国民党要争取流失的“三中”(中小企业、中南部、中下阶层)选票,召唤更多年轻人的热情,那就要学习打好“庶民经济牌”,否则国民党的前途实在难以乐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