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评价国产大运,还太早太早。即将出场这个“即将”恐怕就是以年记,从技术构成来说,能配上国产发动机就算一半成功,达到200吨级,空军可以解渴,不再受制于外人。C-5出生到现在虽然40多岁了,经受过战火洗礼,可别小看C-5,电子系统一直在改进升级,大运能够得着就不错。其他嘛,一个新生儿与人到中年就不要去比了,况且还没出生呢。 采百家之长,大运、大飞机在一定程度上会吸取“动车”组国产模式。对西方,是买一些技术,先用现成,然后消化“山寨”;对苏东国家,引进“人才”, “同志加兄弟”,直接帮助“山寨”化。 安-225说实在,与中国合作,即可收回点成本,也可以借此“涅磐”。否则,就只好等着老死,他们也看清这一点了…… 看报道,民航能上4000米高原的飞机,是经过专门改装的,全国没有多少架可用,除去正常航班(如拉萨等),机动可征用的不多。所以,只好有劳伊尔 76东飞西跑了,飞行密度极大(照片上飞行员只有吃方便面的时间),任务之紧急,经常在飞机上接受下一趟任务,而且有时刚下飞机目的地又改了。 总体看,伊尔76还正解决大问题。两次大地震,伊尔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十年前的运十都能飞高原,大运不能飞高原岂不倒退了。 这是个大问题,市区扩张太快,一般性训练都在机场半径之内,空旷的地面已不存多少了,大多是居民聚居区,一旦有故障,真是难办。好在飞院训练团还大多在荒郊野僻。 结合网上诸多消息分析,事情经过大概是这样的:一架海航(6师的)飞豹训练时,在浙江宁海县空中发生故障(很可能着火),飞行员准备弃机跳伞时,发现机翼下正是一个文具加工生产基地,人口密集。为了减少对地面群众的伤害,于是拉高再飞,寻找适当地点跳伞,就在飞机拉高飞行途中发生爆炸,坠毁掉入黄坛水库或者附近的山区,两位飞行员壮烈牺牲。 如果描述的是事实,两位飞行员可以评为烈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