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建军:好 最初海军亚丁湾护航,提出了“常态化”。现在这个口号以作为未来一个时期的建军方略,要以“常态化”的方式,抓好军队建设。也就是围绕着“国家利益的边界”,建设军事力量,寻求国防力量的平衡发展。 长久以来,为了用捉襟见肘的军费养一支庞大的军队,国防建设一直处于曲线发展中。新中国成立初,答应给海军的采购费,因为抗美援朝急需快速组建一支能上战场的空军,买军舰的钱拿去买了飞机。在陆军也是,长期维持甲种乙种部队体制。到了八九十年代,军费开始涨了,但是还不够用。所以,又划了一块“重点建设部队”,军费对其倾斜,最初的航空兵的三代机部队、海军装备新舰、新潜艇部队,陆军的机械化部队,就是靠划入“重点建设部队”装备起来的。九十年代中期,一度台海局势紧张,又搞了一批“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在换装备、经费使用上也是重点照顾。 几次大裁军,裁掉的部队,一般也都是乙种、非重点建设或者非应急机动作战部队。陆军还有一些“非重点”是划到了武警,改编为武警机动师。这样保留下的部队,大多数就是精英部队了。不过“倾斜”式的建军方式,还一直持续着。 2008年以来,奥运安保、汶川大地震、藏区3.14事件、新疆7.5事件、亚丁湾护航……还有担负正常的战备值班任务等等,如果只用重点建设部队、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军力就不敷应付了,这时候只要部队就要担负任务,不管重点非重点了。这时候,长期“吃不饱”的非重点部队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人员素质、训练、装备等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 十多年来军费持续增长,应该说建设一支军力均衡的军队的时期,已经到来了。套一句词就叫用“科学发展观”建军。 如果要持续使用军队,在非战争时期最好的办法就是“轮岗”,大家经受锻炼。但是既然“大家”都要担负任务,那种“偏颇”的经费使用方式,就不适应了。北京军区通过奥运安保、海军通过亚丁湾护航,最先认识到这一点,提出部队发展要均衡,要有一个长期发展战略。在军队建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后,就需要有持续、常抓的“常态化”政策,来促进军队的全面提高。 我觉得,一个时期、一个特殊环境下,军费使用的倾斜还是有必要的。例如换三代机(将来换四代机)只能一支一支部队来,不可能同时来。不过这只是先后问题,倾斜只是手段,平衡发展才是目标。不能让有些部队一直“重点”,有些部队总是位居老末,这样老末部队的积极性都给磨光了。 如果一个时期的需要倾斜,那也要有竞争,要选择那些作风扎实、训练强悍的部队,不能搞“钦定”。 |